吴诗宝也在采访中称
对于能否通过人工繁育来恢复种群数量,曾岩认为,人工繁育的种群增长时间较长,同时由于中国大陆的中华穿山甲种源数量较少,人工繁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会快速丢失。此外人工繁育出的种群在野化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环境适应性更强的原生物种,中华穿山甲的种源已经很难找到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救护人员检查被救护穿山甲的身体状况。受访者供图
由常见物种变成极度濒危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吴诗宝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就现有的人工繁育技术水平而言,在人工环境下维持穿山甲的生存是可以的,但这并不代表繁育技术已经成熟。穿山甲在食物上的特化性较强,在营养配比、物理环境的维持上都有较高要求。
与其他品种的穿山甲相比,中华穿山甲的耳廓稍大,头更短,尾巴也更短。
绿会穿山甲项目负责人张思远在走访时发现,近30年几乎没有人见过中华穿山甲,80、90后青年人则大多不知道也不认识穿山甲这一物种。
2016年,《国际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将8种穿山甲列入附录,即完全禁止国际贸易,该提案已于2017年正式生效。
“功能性灭绝”争议
6月5日,广西林业部门在野外放生一只被救护的中华穿山甲。这是2000年以来,广西首次野外放生中华穿山甲。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官网
“吃、利用和栖息地环境变化是造成穿山甲数量快速减少的几大原因。”吴诗宝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以入药为主的市场利用是主因。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诗宝认为,从保护角度讲,具体数量多少不是重点,这一数量能否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才是需要关注的。虽然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并不像熊猫那样稀少,但是考虑到广阔的地理分布,过低的种群密度会给穿山甲的交配带来困难,从而提升潜在的灭绝风险。而是否出现功能性灭绝,还需要用科学说话。
然而现在,穿山甲合法需求量依然巨大。《中国药典》中记录了中华穿山甲的功能主治包括:消肿溃痈,通经下乳等。在中国,穿山甲甲片可药用,但仅限于定点医院临床使用和中成药生产。
绿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专家呼吁通过国家力量加以救护和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穿山甲,绿会建议取消穿山甲药用标准,从药典中删除,今后不得再用甲片制药。对已生产出的含穿山甲成分的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查封,禁止出售。对库存甲片予以公开销毁,彻底消除流入市场的可能。
中华穿山甲濒临灭绝?
功能性灭绝的概念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某一物种已经不能满足其生态系统中承担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已难以恢复,甚至难以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繁衍。
一只被救护的穿山甲尾巴出现化脓,救护人员在对其进行检查和治疗。受访者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的曾岩博士对记者表示,“中华穿山甲应该还到不了功能性灭绝的状态。根据去年红外相机以及零星观测到的数据,在华南地区可能还有能自我维持的小种群,但是特别小。”
现年71岁的广西大学动物专家周放教授对记者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他在华南做野外调查时看到或者踢到穿山甲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很少再见到穿山甲了。“当人们想去研究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研究穿山甲的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诗宝曾撰文表示,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4年,中华穿山甲的数量锐减88%-94%,由常见物种变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
随着打击非法贸易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公众宣传教育效果的逐步显现,包括食用、装饰用等在内的穿山甲非法需求已有所降低。
目前,在穿山甲生活的51个国家和地区,其均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更是在2014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名单。危险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和灭绝。
2008-2015年间,国家林业局每年披露的穿山甲甲片消耗控制量,即批准使用量,约为每年26.5吨左右,相当于5.7万头穿山甲。而CITES贸易数据库记录显示2001-2014年间,中国年均甲片(商业、科研、教育)进口额仅为446千克。这中间的差额只能通过国内库存以及非法贸易来填补。
一位参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工作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名录自1989年施行以来一直未进行修订。按照计划,新修订的名录或将在今年年底前颁布,在修订稿中穿山甲是列在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中。
“考虑到在观测到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地区也发现了更多数量的马来穿山甲,因此不能排除被发现的穿山甲是被走私进来的可能。”周晋峰说。
按照濒危程度由高到低,受危名录部分可以分为极危、濒危、易危三个细分类别。2016年,大熊猫的濒危等级由濒危被降为易危。
关于穿山甲数量低于多少会造成功能性灭绝,台湾穿山甲专家孙敬闵博士向记者表示,这一问题还没有科学研究的定论。参考其他哺乳类物种,一般情况下,野外个体低于几百只就有可能功能性灭绝。如果种群之间的连接性较低,那功能性灭绝的可能更大。
取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用标准此前曾有先例。1993年国务院曾在《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中提出,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
绿会发布的报告中称,穿山甲繁殖缓慢,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交配,孕期为5-7个月左右,每年只生一胎,通常每胎只产一仔。因此中华穿山甲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通过自然繁殖很难恢复,且极易因人类活动干扰等导致彻底灭绝。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前人类对中华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实现科学有效的人工繁育。